大部分说这种话的人,可能都是曾经那个”没什么钱”家的孩子。他们经历过了那种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
看看现在六点钟才下班的自己,好像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接送孩子的权利。再加上无限制的加班和回家的时长,你会发现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所剩无几。他们经历过这样的童年,所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父母没什么钱,那就意味着孩子也没什么钱。孩子经常会在同学的优渥和自己的自尊心之间来回辗转。
面对孩子的失落,你只能传授给ta人穷志不穷的观念。
现在他们看了看自己被房贷压的喘不过气的现状,不想把曾经的辗转遗传给下一代,也不想把曾经被教育的话语,又拿出来照搬。
没有钱,你会发现除非你的孩子是个天才,要不然你们的生活始终都很难翻盘。
孩子不上进,你看了看留学的费用,只能让他辍学去学门技术,连杨永信你都不敢考虑。
孩子上进,钢琴课舞蹈班辅导班的费用,冒着金光,刺得你双眼生疼,不知是该欢喜还是焦虑。
再问问自己,你能给孩子什么?
最好的陪伴?最好的教育?还是最好的学校?你可能会说,孩子也许并不一定要最好的。
但你敢保证孩子出生以后,你不会用最好的标准,去要求你的孩子吗?你敢说你就能心甘情愿去接受他当个咸鱼?
我曾经的确见过有人这么说过,也的确有人这么做过。
但当他们在家长会里,看到那些优等生的家长大受褒奖,自己只能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抬不起头的时候。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家的孩子连字都写的横七竖八的时候,没有一位家长能够顶住这样的落差,坚持和孩子说“你能开心就好”。
也许会有这样的父母,但至少我没有见过。
他们经历过了这种资源一般却又被给予厚望的重担和以上的种种,他们亲身体会过这样苦,既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变成曾经的那种父母。
小时候有一个生活片段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因为爷爷奶奶不肯带我,爸爸经常要跑工程,三岁的时候我妈又不得不开始上班,所以她就只能在走后断电把我反锁在家里。
也许是年少分不清冷热,反正那些年的我总是病,三天一感冒,五天一发烧。
有一次我妈下班回来的时候已经快晚上六点了,结果她发现我发烧了。自己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匆忙把我带到医院打针。
还好那是我们单位的附属医院,医生护士大多数都认识。我妈在拜托他们照顾我之后就匆匆赶回家煮饭。煮好了之后再带到医院来哄我喂我吃饭,等我吃完了她才会抽空去吃她的那一份。
回到家的时候九点多了,她还要给我洗澡,把我哄上床睡觉。然后她才能去洗碗洗衣服。
小时候还不觉得这样的日常有什么不妥,工作之后再回首只会发现满满的疲惫感扑面而来,生活完全被压的喘不过气。
仔细一想,那年的她其实也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啊,却因为孩子,早早的就丢掉了逛街之类的娱乐。每天不是上班,就是照顾家庭。
下班之后迎来的不是休憩,而是另一段忙碌的开始。
精疲力尽的时候能够躺下休息成了一种幸运,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就起床成了一种常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小的年纪,会唯独记下这一件事。
但我知道这样一个“可能有点辛酸”的时间片段,不过是我曾经生活细枝末节中的一个特别不起眼的记忆碎,而已。
而这里的辛酸,不光指的是孩子,一样也是指的父母。我心疼那些年的自己,可我一样也心疼那些年倾尽全力却依旧不如我意的父母。
甚至有些时候我还会质疑自己,是不是要求太高,是不是自己还不够懂事。现在偶尔提及我的童年时,我的爸妈会说觉得对不起我,觉得苦了我。
我总是说没关系,或者说,即便有关系,我也别无他法。更何况爸妈他们,其实也是真的已经倾尽全力。他们给我的都是他们最好的。但有时候父母的最好,并不一定就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就像你即便知道自己家很穷,买不起糖,可看着别的孩子吃糖也一样会嘴馋。
我并不是反对生育,全篇也从没劝诚过谁别生。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生孩子不光是夫妻双方的事,也是孩子的事。
评论区有个老哥就在说:生孩子无非就是苦点,熬熬不就过去了吗?
可你要知道,这样的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苦。你也许愿意熬愿意去吃苦,可你的孩子也愿意吗?
其实仔细想来,一个孩子要的也不算多,不需要很多钱,只要有基本吃穿住行的物质,每天一点点的耐心陪伴即可。
但是有很多的父母,他们自己其实都还只是个孩子,每天惦记着花天酒地的潇洒世界,每个月赚的钱只够还个花呗。
你说你想生个孩子,我说你生个锤子。
有时候我其实还挺感谢小时候那段经历的,让我不再恐惧黑夜,让我不再害怕孤独。让我坚强,更让我独立。但如果有一天我自己有了孩子,我不愿意让ta遭遇我的曾经,也不想让我自己,成为那样疲于奔命的父母。在《时生》·的开头描写了一个片段,是时生因为遗传病即将离世,他的母亲丽子在他的病床前说的一番话:我真的想问问孩子,问问他有没有来到世上真好的感觉?幸福吗?恨不恨我们?可我说不出口。
如果很多父母在生孩子之前,就能这么问问自己,我想他们会更郑重的考虑一下生孩子的问题。
所以有一天万一我成了那个六十分的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是刚刚及格的那种,我不想因为孩子的存在,让我的生活掉落到无法及格的地步。
更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经受“及不了格”的生活。
基本每一条评论我都有看过,发现曾经家境不太好的人对父母好像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大部分可能偏负面一点,属于小时候很苦,不知道是该说感谢还是埋怨甚至有点后悔出生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家里也并不富裕,但还是觉得能活着就挺好,挺开心的那种。
所以我在想,可能真正给孩子造成阴影的并非完全来源于贫困,而是贫困衍生出的那些对孩子的苛责、抱怨、否定、比较甚至是超水平的奢望和期待。
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话语、张口就来的日常,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甚至压垮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我一直都不否定,父母的爱和正确的引导以及教育的确能弥补孩子很多,包括物质上的落差。但没办法否定的是,越是贫困的家庭,越难给予孩子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