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金钱心理学14

金钱心理学14

开始打字练习

第14章:人是会变的

坚持长期计划比你想象中难得多,因为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总在改变。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出众的资质,却是我见过的最努力的人。这样的人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因为他们对成功之路上的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年少时,他的人生使命和梦想是当一名医生。说这个目标对他而言有些困难都已经算嘴下留情了,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人觉得这个梦想有可能成真。但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尽管他比同班同学们年长10岁,他还是成功当上了一名医生。从一无所有开始克服一切困难,一路奋斗到了医学院,最后谋得社会上最受人尊敬的工作之一,是怎样一种成就?几年前,我曾和他有过一次交谈。谈话内容如下:我:咱俩好久没聊过了!最近怎么样——他:这工作太闹心了。我:哈哈,好吧——他:我跟你说,太闹心了。这样的谈话进行了10分钟。压力和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让他心力交瘁。看起来,15年前的他对这个梦想有多渴望,现在的他对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就有多失望。人类的心理存在一种基本规律:我们很难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想法。想象自己达成某个目标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但想象自己在充满竞争和现实压力的环境中达成这个目标则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而这种现象对我们确定未来理财目标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5岁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开拖拉机的梦想。在一个小男孩的眼中,没有什么工作能比每天开着拖拉机,喊着“呜呜呜,嘟嘟嘟,大拖拉机来啦”更美好的事了。然后,很多小孩长大了,开始意识到或许拖拉机驾驶员并不是最好的职业,或许自己应该追求一些更受人尊敬或收入更高的职业理想。所以,等到十多岁时,他们又梦想着可以成为一名律师了。此时此刻,他们觉得——并且相信——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确定。所以,现在就开始朝着法学院努力并攒学费吧。然而,等他们真成为律师后,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会让他们连家人的面都难得一见。此时他们又开始想,自己或许应该从事一份收入不高但时间灵活的工作。换工作后,他们又会发现请人育儿的开销实在高得离谱,占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于是他们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家长。他们最终认为,这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然而,到了70岁时,他们又会发现因为长期没有工作,现在自己没有退休金来安度晚年了。

我们中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都会如此曲折。据美联储统计,大学毕业生中只有27%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全职家长中有29%拥有本科学历。当然,很少会有人后悔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一个30多岁的新手父母对人生目标的规划是18岁时的他或她无法想象的。长远的理财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事物总是在变化——我们周围的世界在变,我们的个人目标和追求也在变。说“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是一回事,承认现在的自己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想要什么则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怎样。如果你未来的想法可能改变,那么你就很难做出长期决定并坚持下去。人们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相比过去发生的变化,但很容易低估自己的性格、想法和目标在将来会发生的变化。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历史终结错觉”(The End of History Illusion)。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曾说: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做出一些决定。这些决定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当我们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后,我们并不总会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开心。所以我们看到,青少年花了大价钱文身,在长大后又要花大价钱洗掉;有人年轻时急着和某人结婚,上了年纪后却盼着和同一个人离婚;有人中年时努力想得到的东西,年老后却又拼命想放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所有人,”他说,“都带着一种幻觉在生活。这种幻觉让我们以为,历史——我们个人的历史——刚刚尘埃落定。我们刚刚成为那个我们命中注定要成为的人,且余生中再也不会改变了。”我们似乎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始终在变化的这个事实。吉尔伯特在研究中发现,下至18岁、上至68岁的人都会低估自己未来会发生的改变。让我们来看看这种现象是如何影响长期理财计划的。查理·芒格曾表示,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但当你的生活目标发生了改变时,你与理财相关的计划——比如你的职业规划、投资、消费、财务预算等等——怎么可能不跟着改变呢?不改变很难。罗纳德·里德——前文中那位富有的门卫——和沃伦·巴菲特这样的人之所以能那么成功,部分原因是他们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让复利的雪球越滚越大。但在一生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不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做同一件事,甚至也不愿意做类似的事,所以我们的理财生涯不会是铁板一块的80年,或许应该被分成4个相互独立的20年。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特意选择了工资不高的清贫生活,但他们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也有一些人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而拼命工作,而他们同样热爱这种生活方式。人选择这两种生活都存在风险——前者可能要面对无法养家糊口或安度晚年的结果,后者可能会面对把大好的青春时光浪费在格子间里的悔恨。这种问题并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如果你告诉一个5岁小男孩,他长大后应该去当律师而不是去开拖拉机,他心里会有一万个不同意。即便如此,你在做长期决定时,牢记两个原则是不会有错的。

我们应该避免极端的财务规划目标。无论你是觉得自己收入微薄也能过得很幸福,还是认为自己应该为了优越的生活目标而把每一分钟都投入工作,你都要知道,这两种极端想法都会提升你在未来某一天感到后悔的可能性。“历史终结错觉”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我们有适应绝大多数情况的能力,所以一个极端的计划在你看来的优点——一无所有的简单或者拥有一切的满足——实际上是会逐渐消失的。与之相对的是,极端计划的缺点——退休生活无着落或者在回首过去时发现自己浪费了一生去追逐金钱——则会成为一个人心中永远的遗憾。当你放弃了曾经的计划,觉得自己必须以两倍的速度朝反方向全力奔跑才能弥补失去的时光时,这种遗憾会格外明显。只有当你能给一项计划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体现。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储蓄,也适用于事业和人际关系。坚持才是关键。当你考虑到自己的想法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一点,在生活中的每个节点力求均衡就成了一种避免将来后悔、尽量延长坚持计划的时间的策略。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这样一来,即使这些方面中的哪一项走向了极端,你也更容易坚持自己的计划,降低未来后悔的可能。

我们还应该慢慢接受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改变的事实。我遇到的一类最痛苦的打工者,是那些仅仅因为18岁上大学时选择了某个专业就认定自己要做这个领域内的工作的人。当你了解“历史终结错觉”这个概念后,你就会意识到,你在刚满可以饮酒的年龄时选择的工作,你到可以拿退休金的年纪时依然喜欢它的概率是很低的。应对这种现象的方式是,接受事物在不断改变的事实,并在需要应变的时候尽快行动。丹尼尔的昵称。

《华尔街日报》投资专栏的撰稿人杰森·茨威格曾协助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撰写其代表作《思考,快与慢》。茨威格讲过一个关于卡尼曼的怪癖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受益匪浅。茨威格写道:“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丹尼有时候会彻底推翻我们刚刚写完的内容。”他和卡尼曼常常对一章内容进行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但是:下一刻你就会发现,(卡尼曼)发来了一个彻底重写过的版本。你已经认不出它来了:开头和结尾都完全不同,里面提到的轶事和证据是你从没想过的,引用的研究也是你从没听说过的。“当我问丹尼他为什么可以彻底推翻前一版,就好像它不存在时,”茨威格说,“他说的话我永远都忘不了:‘我没有沉没成本。’”在一个人人都随着时间改变的世界上,沉没成本——过去的决策导致的无法收回的支出——就像一头拦路虎。它让我们把未来不一样的自己变成了过去那个自己的囚犯。这就相当于在让一个陌生人为你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当你变成了一个不同的自己后,你应该当机立断地放弃过去的财务目标,而不是勉力维持这种已经过时的目标。这才是把未来后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的上佳策略。只有尽快做出必要的改变,你才能尽快让复利继续滚起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获得复利效应的“入场券”。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