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为什么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开始打字练习

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为什么更容易有心理问题?通过与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来访者的交流,我发现他们绝大部分在童年时期与青春期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乖孩子。

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越是乖的孩子,青春期与成年之后,就越容易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而越是顽皮捣蛋,甚至管教都来有些令人头疼的孩子,最终心智的成熟度越高。在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挫折时,情绪越积极乐观,应对的也更加沉稳自如。

难道乖的孩子,长大一定会有心理问题吗?事实上,童年时期的乖与心理障碍之间,并不存在尽然的关系。因为乖只不过是外在的行为模式,其背后隐含着各种可能的心理动机。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乖等同于服从听话,这种乖巧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对于被惩罚的畏惧。这样的孩子,一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冲突、暴力与各类负面情绪的家庭之中。养育者对其的要求较为苛刻,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各方面的束缚,稍不留意违反了规则,就会招致父母的批评指责甚至殴打。因此在面对长辈与权威时,这了讨好他们,让自己免于惩罚,不得不压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一举一动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所塑造出来的乖,是在恐惧焦虑情绪的迫使下,为确保自己生存与安全感的无奈之举。而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乖,则意味着善解人意、乐于合作、温柔、宽容。

当一个孩子在早期的生命经验中,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基本的需求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能够时常体验到温暖与爱时,那么ta的外在表现同样也是乖。因为内心并不会时常受到不安,与匮乏感的困扰,所以就不会有对规则的反叛心理,也没有想去突破禁忌的强烈渴望。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个人修养,划定了清晰准确的人际边界。善于合作、理解他人、遵守规矩的背后,是对他人充分的共情,与对规则的尊重。而不是焦虑恐惧。这种情形下的乖,是主动选择的,是内心安全坚实与厚重的体现。

虽然乖巧、善解人意,但依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如实且顺畅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意愿,且也会时而展现出孩童本身调皮、古怪、精灵的一面。

因此,乖不乖,懂不懂事,与心理障碍之间不一定相关。真正容易导致焦虑、抑郁、强迫等其它心理障碍的,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否接收到了来自于家长、外界的充足却又不过分宠溺的爱;是否能给予恰当的同理心与理解能力,感同身受的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感受,以及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在获得养育者合理支持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面对“真实自我”化解内心冲突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相较于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敢于袒露内心真实的情感;敢于真诚的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家长更加注重的,是孩子能否理解顺从命令与指示,按照他们对孩子人生的设计成长。因为拥有后面这种特质的孩子,对父母来说省心很多,满足了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掌控感、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可以成为他们对外炫耀的资本。而往往这类父母自身的人格也是有缺失的。表面上的强势掌控,实则体现了内心的虚弱与自卑。因为在他们自己成长的历程中,大概率也经历了类似的父母教育模式,也曾经被塑造成了乖孩子。最终为人父母之后,为了补偿心灵上的安全感的缺损,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展开新一轮的控制和打压,延续着家族命运的轮回。

所以其实诱发心理障碍的并不是乖,而是被迫的乖。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