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掌控聊天:人际沟通中的关键策略【第一章 掌控情绪:如何搞定双方的情绪】——洞穿情绪背后的原因

掌控聊天:人际沟通中的关键策略【第一章 掌控情绪:如何搞定双方的情绪】——洞穿情绪背后的原因

开始打字练习

洞穿情绪背后的原因

在与人谈话时,经常会冒出一个“谈话杀手”——情绪。常常有人问我如何控制情绪,为什么明知道不该发脾气,就是忍不住。

如果你也一样,容易被情绪影响,怎样才能好好说话呢?

如何控制情绪是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却并不是高难度问题。成年人之间,情绪也是一种权衡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必把情绪视为洪水猛兽,当你读懂了情绪的规律后,它就无法对沟通造成负面影响。

人群中常见的发脾气的对象,都是相对弱势的人。

比如,对孩子发脾气,而不是对老师发脾气;对同事发脾气,而不是对老板发脾气;对家人发脾气,而不是对客户发脾气;对乙方发脾气,而不是对甲方发脾气。

为什么呢?因为对后者发脾气的代价比前者大。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说法。

老板开着新买的车在去公司的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抓住,被教育一顿后收到了罚单。老板心里非常恼火,回到公司后无处撒气,于是把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销售经理莫名其妙地被骂,满腹委屈,便气急败坏地对秘书横挑鼻子竖挑眼。一肚子气的秘书就去找接线员的碴儿。无辜的接线员没有人可以撒气,又不敢得罪客户,下班回家后,骂了儿子一顿。儿子无比恼火,冲着自家猫就是狠狠一脚……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情绪转嫁链条。心理学上认为,负面情绪通常是从等级高的向等级低的传递,由强到弱传递。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人最弱小,往往就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比如“踢猫效应”里的那只猫。人的潜意识里有“保护自我”的功能,虽然我们会选择将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但通常只会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脾气,因为他们没有还击的能力。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多年前,我和一个客户谈合作。

那天,客户指着合同中的三个条款告诉我有问题。我对合同内容了如指掌,我扫了一眼合同之后直接回应他,他指出来的三条合法、合理、合情,没有修改的可能性。

客户当场暴跳如雷,拂袖而去。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妥,我认为对方是无故发作。

后来我考虑了一下,这次合作,领导并没有要求我一定要谈成,而且这个客户也没有重要到我必须忍耐他的坏脾气。但是,如果就此负气一拍两散,我自己并不愉快,对整个项目也没有什么好处,我还是想试着解决一下问题。

于是我策划了一下如何与客户沟通。那一次我很客气地给客户打了电话,令我吃惊的是,客户的态度非常好,答应出来见面。

我将约见的地方选在了一家茶楼。见面后,客户的态度还是很客气,我也很礼貌。我们聊了近半小时,谁也没有提合同。我先从自己早期的一家工作单位开始聊起,后来发现,我和对方以前为同一家企业服务过。

终于聊到了合同,我稍微修改了其中的一项条款的表述方式,他也很痛快地确定了合作。

那一次的合作,完成了出人意料的销售目标,正因对方并不是独角兽企业,所以双方合作的配合度完美,在市场的开拓效果上超越期待。

后来,我和这个客户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这件事情令我收获更多的是,我真切地明白了人不但是利益动物,还是面子动物。我在真实的生活中懂得了什么叫“面子是人的第二心脏”。

原来,这个客户当时发脾气的原因并非合同条款,而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刚被提拔,一个下属拿着这份合同,请他“帮助”沟通条款。他一心想要立威,和我沟通的时候却被我直接驳回,他在下属面前极为丢面子,所以宁肯牺牲合作,他也要任由自己发泄情绪。

在这种权衡下,如果不是我主动去推进合作,恐怕永远也得不到事情的真相,也就失去了看事情的另一种角度。

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明白了:跟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还要去看周围的环境,去了解对方想要在他人眼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要兼顾真实的语境,不要因为对方的情绪影响判断。

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对方与你开始了情绪对抗,别着急反驳或者自证,对方正在气头上,与他据理力争只是自讨苦吃。你不妨想想,他在发泄情绪的同时也在权衡利弊,分析他自己为什么会发火。当你弄清楚了双方在“情绪传播链条”中的位置,理解了对方情绪背后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找准对方的痛点,用沟通去化解隔阂。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