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我的理财方案
我自己是如何应用金钱心理学的。投资人、亿万富翁、第一曼哈顿咨询集团(First Manhattan)的创始人桑迪·戈特斯曼(Sandy Gottesman)在面试投资团队候选人时据说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手里现在拿的是什么股?为什么?”而不是“你认为哪些股票便宜”或者“哪个经济体即将陷入衰退”之类的问题。只要让我看看你自己是怎么理财的。我很喜欢这个问题,因为它凸显了从理论角度看正确的选择(人们会给你的建议)和在实践中人们感觉正确的选择(人们实际上会做的事)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鸿沟。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在美国,共同基金投资组合经理中有一半人不会购买他们自己管理的基金。这个数据看上去可能很触目惊心,揭示了某些虚伪之举。然而,这种情况比你想象中要普遍得多。南加州大学的一名医学教授肯·默里(Ken Murray)2011年时发表了一篇题为《医生如何死去》(“How Doctors Die”)的文章,揭示了医生们为自己选择的临终治疗方案和他们为患者推荐的方案有多大的不同。“(医生)对临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我们不同。”他写道,“不同之处在于,与绝大多数美国人相比,他们得到的治疗并非更多,而是更少。尽管他们一生都在帮助他人逃离死亡,但他们自己在面对死亡时往往显得非常平静。他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知道自己都有哪些选择。他们只要想要,通常可以获得任何医疗资源,但他们会选择相对温和的。”医生可能会竭尽全力治疗患者的癌症,但在自己面对死亡时却会选择姑息疗法。别人建议你做的事和他们自己的做法不同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现象只是说明,在处理涉及各种感情因素并会影响你自身和家庭的复杂问题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可以接受的答案,所以你需要选择的是能让你感到舒服并睡踏实的方法。理财领域和医疗领域类似,的确存在一些我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重要的理财决策并不是依靠表格或教科书做出的,而是在餐桌上敲定的。这些决策的目的往往不是追求最高的回报,而是尽量降低让伴侣或孩子失望的可能。这类事情很难用图表或公式概括,而且因人而异——适合他的并不一定适合你。你必须找到适合你的方法。下面是适合我的。
我家如何看待储蓄
查理·芒格曾说:“我的目的并不是赚大钱。我想要的不过是独立自主而已。”我们在这里不谈赚大钱。独立自主也一直是我个人的财务目标。我对追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或通过投资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这些目标没什么兴趣。这两种目标看起来都是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而玩的游戏,而且都存在潜在的风险。我只希望在每天早上醒来时都能确定,我们一家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任何事。我们做的每一个财务决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父母在成年后的经历可被分为两个阶段:一贫如洗和生活富足。我父亲在40岁时才成为一名医生,而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孩子。
拿到医生那份稳定的薪水也没有改变他一边在医学院读书一边养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时被迫形成的节俭作风。那些年里,我父母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存了下来,而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我父亲是一名急诊室医生——这是我能想到的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经常倒班的工作需要他频繁颠倒作息,给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20年后,他觉得这份工作他已经干够了,于是停下来,辞职了。然后,他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深深地影响了我。无论何时,只要想改,就可以在某天早上醒来后随心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所有理财计划的终极目的。对我来说,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不再工作,而是意味着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里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工作,想做多久就做多久。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自主性并不需要你拿到医生那么高的薪水。最主要的秘诀是控制你的欲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节俭地生活。自主性与你的收入水平无关,而是由你的储蓄率决定的。而当你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储蓄率是通过控制自己对生活方式的欲望决定的。我妻子和我是在大学里相识的。我们在结婚之前几年就住在了一起。下课后,我们会去做一些初级的兼职,拿到一份相对底层的报酬,过着还算过得去的生活。人类的生活方式都位于一个光谱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人眼中的体面生活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高不可攀或穷困潦倒的。不过,我们购买了相对我们的收入而言不错的公寓、汽车、衣服和食物。我们的生活很舒适,但与奢侈完全无关。尽管十多年来,我们的收入一直在增长——我从事金融业,我妻子从事医疗业——我们却或多或少始终保持着此前的生活方式。这使得我们的储蓄率不断上升。实际上,我们增长的每一美元收入都变成了储蓄——我们的“自主基金”。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远低于我们的收入水平,因此前者并不能反映后者,反映的更多的是我们在20多岁时确立的生活方式的决定。如果说我的家庭理财计划中有哪一部分是我引以为傲的,那便是我们在年轻时就已经决定,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欲望不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我们的储蓄率相当高,但我们很少觉得这种节俭是靠压制欲望实现的,因为我们对物质的欲望并没有随之升高多少。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和舒适的生活。我们只是不会让生活目标无限制膨胀罢了。这种心态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只适用于我们,因为我们夫妻双方都认可这一点,没有谁向对方做出妥协。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娱乐——散步、阅读、听播客——都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很少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偶尔,当我质疑我们的储蓄率是不是太高时,一想到我父母是如何通过多年的高储蓄率获得了生活中的自由和独立,我便会很快打消疑虑,回归初心。自主是我们的最高目标。维持一种低于经济能力的生活方式的附加好处是,这会防止你产生攀比心理。在你负担得起的范围内舒适地生活,不产生过多欲望,你会避免现代西方世界中许多人要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纳西姆·塔勒布解释道:“退出无谓的激烈竞争,以获得内心平静为目标来调节你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成功。”我很喜欢这句话。到目前为止,我家为实现自主的生活目标而采取的某些行为从理论上看甚至是不合理的。我们没有选择贷款,而是全款买了房。这从理财角度看是我们做过的最糟的决定,从金钱角度看却是最好的决定。我们买房的时候,抵押贷款利率低得离谱,任何理性的顾问都会建议你利用这份低利率,将多余的存款投入高回报的金融资产中,比如去买股票。但我们的理财目标与冷冰冰的理性无关,而是要追求心理上的安稳。
的确,如果选择低利率的抵押贷款,我们就能用多余的钱去投资,从而获得不小的理财收益,但完全拥有一所房产的自主感远远超过了金钱收益带来的满足感。比起让金融资产的长期收益最大化,不用每个月还贷款的选择让我们感觉更好,因为这让我感到独立和自由。如果你觉得这个决定有弊端,或是永远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并没有说服你的意思。我们的选择从理论上看确实不是最好的,但它适合我们,我们喜欢它,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决定并不总是理性的。在某些时候,你必须在“正确”和幸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的金融资产中流动资金的比例高于大多数理财顾问推荐的标准,大约占20%(去掉房产价值后)。这在理论上也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也不会推荐别人这样做,但这是适合我们的。我们这么做是因为现金是独立生活的重要保障,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不想被迫出售我们持有的股票。我们希望在面对一笔巨大的开支时,能把不得不卖出股票来凑钱的可能性降到零。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其他人的低。但以我对个人理财的全部了解,每个人,无一例外,总有一天会面对一笔意料之外的巨大开支。他们没有为这些开支做过专门的计划,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预想过会出现这笔开支。少数了解我家财务细节的人会问我们:“你们存钱是为了买什么?一套房子?一艘船?一辆车?”不,都不是。我们是为了在一个意外比我们想象中更频发的世界上好好生活而存钱的。面对意外开支不用被迫卖出股票也意味着我们长时间持有股票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能让我们享受到复利的好处。查理·芒格说:“复利的第一条原则是: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断这个过程。”
我家如何看待投资我的职业生涯是从选股开始的。当时我只持有个股,主要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宝洁等大公司的股票,还有一些我认为有深度价值的小市值股票。在我20多岁的任何时候,我持有的个股都在25只上下。我不知道自己在选股方面表现如何。我跑赢市场了吗?我不确定。像股市里的大多数弄潮儿一样,我的表现也许很一般。不管怎样,我都已经改变了投资方式——现在我们持有的所有理财产品都是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我并不反对积极的选股行为,无论是自己选择还是把钱交给积极型基金经理管理。我认为有些人能跑赢市场的平均水平,虽然这很困难,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困难得多。一种以定期及定额投资去积累资产(包括股票及基金)的方法,即“定投”。如果要我总结一下对投资的看法,那就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选择使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策略,而且我认为,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用平均成本法成功率最高的选择。
去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将是长线投资
这并不意味着指数投资永远是一个好选择,也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人,更不意味着积极选股的路线注定会失败,虽然总体上看,这种观念在一方或另一方——尤其是那些强烈反对积极投资的人——心中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市值总额达2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发行的股票。
跑赢市场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成功的概率本来就很低。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每个人都会去分一杯羹,而如果每个人都去做了,就不存在跑赢和成功了。因此,当绝大多数试图在市场上胜出的人都以失败告终时,我们无须惊讶。(统计数据显示,在截至2019年的10年中,85%的大盘股数。)
活跃型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未能超过标普500指
我认识的一些人认为跑赢市场是痴心妄想,却又会鼓励子女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努力成为领域内的职业玩家。我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生活就是碰运气,而我们对运气的看法又都不一样。这些年来,我逐渐认识到,只要连续几十年把钱投入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让这些钱去不断积累复利,我们是非常有可能实现全家人的所有财务目标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我们节俭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必承担为跑赢市场而冒的额外风险就可以实现所有目标,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冒险呢?不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对我来说影响甚微,但做一个糟糕的投资者对我来说影响巨大。当我这么想的时候,选择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就是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做法了。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同意这种逻辑,尤其是我那些以跑赢市场为职业目标的朋友们。我尊重他们的做法,但我只会选择适合我家情况的方案。我们把全家人的闲钱都投入了这些指数基金——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股票的组合。我们不会设定目标,因为这些钱不过是我们消费后剩余的部分。我们通过同样的基金将钱尽可能多地存入退休账户,并为子女的“529大学储蓄计划”做准备。我家的理财方案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我们所有的金融净资产不过是一套房子、一个支票账户和一些先锋领航集团旗下的指数基金罢了。对我们来说,事情不需要更复杂了。我喜欢凡事简单。我始终坚持的投资理念是,在投资领域,努力和结果之间几乎没有关系。这是因为世界是由尾事件驱动的——少数几个变量是大部分回报的来源。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投资,只要你错过了两三个能彻底扭转局势的机会,你的收益就不会太突出。但反过来说,只要你运气好,抓住了这些机会,哪怕平时根本不用心投资,你也能轻松致富。只要你抓住了对策略的成功而言至关重要的几点,再简单的投资策略也会有成效。我的投资策略并不依靠选择正确的行业或者把握下一次经济衰退的机会,而是依靠高储蓄率、耐心和认为接下来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将不断创造价值的乐观态度。我把几乎全部投资精力都投入了这三方面——尤其是前两个,因为它们是我能掌控的。过去这些年里,我改变过投资策略,所以我当然有可能在未来再次改变。不过,无论我家如何储蓄或投资,我确信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将永远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会一直做出能让我们睡踏实的选择。我们认为,对金钱心理学的把握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但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而且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