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认知觉醒》第五章第三节

《认知觉醒》第五章第三节

开始打字练习

关联:高手的"暗箱"

如果有人问:"在不付出特别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变聪明吗?"他们通常会得到这样的警告:"莫做白日梦!"然而,我还真找到了一个快速变聪明的方法.

张继钢是谁?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是他的作品<千手观音>你肯定看过.2005年,21个有听力及语言障碍的演员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呈现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震惊了世人。

这个创意是导演张继钢1996年在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崇善寺大悲殿等地采风时产生的,作品前后打磨了7年。更不为人知的是,张继钢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副导演,开模式表演中的“梦幻五环”就是他的创意。

说到这个创意的诞生,还真是神奇有趣。当时为了达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要求,导演组研究了很长时间,但总也拿不出一个很好的方案。北京奥组委为了方便导演工作,给每位导演配了音响、电视和白板,白板就是那种可以吸磁铁、反复擦写的记号版。一次讨论的时候,张导说:“把这个擦掉,我再给大家谈一个方案。”结果白板上的痕迹怎么也擦不掉。张继钢的第一反应是,这块白板是个次品,于是他赶紧叫人联系奥组委的行政部门。10分钟后,派去寻问的人回来说:“导演,我们真够笨的,新买的板子的塑料薄膜还没斯掉!”大家哈哈大笑:“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开始撕薄膜,就在这个时候,张继钢突然喊道:“别动!”

在众人的诧异中,他向所有编导宣布:“奥运五环诞生了!”

于是在奥运会开幕那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29个烟花大脚印向鸟巢“走”来,当最后一个大脚印在鸟巢上空散开时,满天的烟花像繁星一样落到地面,地面的LED就向中间汇聚,形成了奥运五环图案。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图案是在LED上显示的,但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五环图案会被“揭”起来。

这正是大师创作的普遍手法——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关联,正是高手们的秘密,但因形式隐蔽,常不为人知,故而形成了暗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个暗箱,把关联这个神秘武器曝光,为众人所用,助力更多人为高手和大师。

无关联,不学习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很多人喜欢遵循这样的模式:阅读很多书籍和文章,不断了解新知识,做笔记、画导图、点收藏,甚至还不时在朋友圈分享;或者时不时抛出新名词、新概念,让人感觉很厉害,以此宣告自己见多识广。然而这样的学习效果十分有限,不是说不好,而是太肤浅。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还包含关联和行动。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层就停止了,或是因为心理满足,或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有这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无法进阶,这其中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货不了太久。

在前文中我也提到罗振宇“缝扣子”的学习方法,可见高手们的学习通常不满足于对新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对新知识的“缝接”,这个缝接过程就是关联。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如果你了解人类大脑的学习原理,就很容易从这幅图联想到大脑中神经元工作的情景。因为无论是学习动作,还是背记公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用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有再多脑细胞,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

鉴于此,我时常也鼓励人们写作。因为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放眼看去,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

充分运用关联,确实能快速提高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地把所见所闻通通关联起来,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天下事物之多,如何能关联殆尽?所以,我们在关联时,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让一切与自己有关。

在这方面,《生活中的经济学——发现你内心的经济学家》一书的作者泰勒·考文给我们做了一个亮眼的示范。据说考文读的10本书 中往往只有1本是从头到尾读完的。有记者目睹了考文读书的过程,并进行了报道。一次,考文带着一大摞新书在机场等飞机起飞,他一边翻书一边跟记者聊天,2小时过去了,飞机快起飞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书都丢给了记者,说:“你要感兴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兴趣就直接扔了吧。”

普通人觉得要是不把书读完,实在是都不起作者或自己花出去的钱,但经济学家考文却觉得他这样做很划算。因为只有真正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才对自己有用,在这个注意力非常匮乏的时代,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书或是书中所有的内容都读完。想来也是,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让自己发生改变的观点必定印象更加深刻。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前文: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能与自己并没有关系,那就果断将其放弃,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张继钢之所以能将佛像关联为舞蹈,把薄膜关联成五环图案,是因为他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有强烈的创作需求。这就好比你手中有了一把锤子,其他事物看起来才会更像是钉子,能为你所用的东西才会变多。一个心中迷茫、漫无目的人,即使置身各种情景和知识中,也看不到有益的关联,纵使辛勤努力,也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成为大师并不神奇,只要开启了暗箱,我们也有机会成为大师。关联能力能够让人加速演化,获取杠杆。结合上文,我们很容易梳理出几条实现路径。

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泥堆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张继钢的访谈节目是我10年前看的。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手中有了写作这把“锤子”,这个故事可能再也不会被我想起。

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很难想象空白的头脑和苍白的人生如何建立精彩的关联。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满屋子的食材,拙妇也能随便弄点花样来,所以,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再次,保持好奇心。瓦特好奇壶盖为什么会被热气顶起来,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往地上落……这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不过对于成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若不时常净化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所以,成长这件事不仅仅是提高认知,更是一种自我修炼。

最后,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比如李笑来的这句话我就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很多高手都是这样学习的,比如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出5个现象它是不会罢休的。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坚持着这个思维准则: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一切在于主动

瓦特关联了壶盖,牛顿关联了苹果,爱因斯坦关联了钟,凯库勒关联了蛇,伟大的方法始终存在,知识被极小部分分人运用了,若是我们打开了暗箱,可不能再对其熟视无睹,全凭运气撞进暗箱啊!

我们很小就学过“关联”这个词,也在无数场合听过“关联”这个词,但谁能想到 它竟是进价的天梯呢?从今日起,请你重新认识它,主动运用它、传递它,让它不再隐藏、不再模糊。我相信肯定有人会因为主动使用了它而变得与众不同。

放眼未来,我似乎看到一大波有识之士正在知识技能的进价之路上不断掘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