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00537(一)

00537(一)

开始打字练习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

(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4)创作方法: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宗旨。

(5)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会刊)

受其影响,整个现代文学都着眼于批判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的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这种态度不仅一直贯穿于新文化作家的创作中,也限制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通俗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被轻忽了。

8、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

(2)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后期增加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

(3)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作家代表作品: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冯沅君《卷葹》《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

               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4)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5)作品风格: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9、《语丝》派:

(1)时间:1924年11月

(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

(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

(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10、湖畔诗社:

(1)时间地点: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

(2)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3)代表刊物:诗歌合集《湖畔》,以写爱情诗闻名

11、新月社:

(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

               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

(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1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作者:努力挣扎ing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